映月读书网 > 死亡诡记 > 第214节 >

第214节

  突然,车窗外闪过一些白色光点,在黑色的洞壁上分外醒目。大家都被吓了一跳,那些光点就像在空中漂浮,忽隐忽现又一闪而过。
  光亮一闪而过,漫长的隧道却仍永无止尽,前头还有大大的弯道,黑暗中只看到车前的灯光。我忽然产生某种错觉,仿佛这十几个人已回到了母体。是啊,每个人在生命的开始,都要经历一条漫长而艰险的隧道。
  羊水已然破裂,母亲艰难地呼吸,胎儿睁开眼睛,努力穿越分娩中的产道——如果隧道的尽头不是地狱,那将是我们的又一次诞生。
  尽头!我们看到尽头了!
  等我们出了这个古怪的隧道之后,我完全再一次惊讶的看见我眼前所见所闻,这他娘的,怎么会是这样。想不到这巍巍四姑娘雪山的深处还有这样一处地方。
  “总算离开这该死的隧道了!”南新咒骂了一句,指着前方的山路说,“真是别有洞天啊。”
  我忽然想到陶源明的《桃花源记》,那武陵人不也是通过一条小溪源头的隧洞,抵达了那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吗?其他人都没什么反应,我只感到脚下一软,刚才淋过雨的身体直发冷,真想好好洗个热水澡。桀骜
  挑眼看到的是条蜿蜒山路,反光镜里的隧道口上方,仍然是一堵万丈绝壁。四周被层层叠叠的高山阻拦,他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盆地。
  我向远处瞥了一眼,整个人都呆住了,这他娘的真心算是什么鬼地方。
  此时车子也在同时停下,所有人都从车里下来了,就在我们的正下方,盘山公路下去数百米,一片冰川平原正矗立在万山丛中。
  周围全是巍峨的大山,唯有中间一块巨大平坦的冰川盆地,而这冰川的平原之上,放着高高矮矮无数个大小不一的半球形冰屋,这些冰屋有的非常巨大,有的却显得极为矮小,一个挨着一个,数量之多,让人难以想象。
  这让我想起爱斯基摩人,在北极,在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地方,冬天的太阳,不是早晨从东方出来,傍晚到西边落下,而是每天仅在正南方显露一下,使人们说不清那时是早晨还是傍晚。所以在北极圈内,冬天的日照时间非常非常短,那里冬天的气温往往低到零下50多摄氏度。再加上寒风不断地袭击,爱斯基摩人要想在野外度过冬天,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建房保温,防寒过冬。
  北极圈里,有取之不尽的冰,又有用之不竭的水。每当冬天到来之前,爱斯基摩人都要建造冰屋。他们就地取材,先把冰加工成一块块规则的长方体,这就是“砖”;用水作为“泥”。材料准备好以后,他们在选择好的地方,泼上一些水,垒上一些冰块;再泼一些水,再垒一些冰块;前边不断地垒着,后边不断地冻结着,垒完的房屋就成为一个冻结成整体的冰屋。这种房屋很结实,被誉为爱斯基摩人的令人羡慕的艺术杰作。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是怎样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呢?
  首先,由于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
  其次,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几乎不能通过冰墙传导到野外。归恩记
  再次,冻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门口挂着兽皮门帘,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屋内外空气的对流。
  正因如此,冰屋里的温度,可以保持在零下几度到零下十几摄氏度,这样相对于零下50多摄氏度的野外,要算暖和多了。爱斯基摩人穿上皮衣,在这样的冰屋里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了。当然,冰屋里的温度比起我们冬天的室内温度要低得多,而且冰屋里也不允许生火取暖,因为冰在0℃以上就会溶解成水。
  当北半球转入夏天时,北极圈内的气温便不断升高。温度一旦超过0℃,冰屋就会慢慢地熔解。当下一个冬天到来之前,爱斯基摩人又要再造新的冰屋。可是如果这里的一切跟北极的情况相同,那也就算了了,可是这里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啊!!
  我望着眼前的情景,脑子里一片的空白,这算是怎么回事,这些大小不一的冰屋到底是谁住的?又是在什么时候制成的?而且这里的温度并不是很低,按道理来说,这些个冰屋早该化了呀,为什么看起来一点融化的迹象都没有呢?
  我脑袋里冒出了许多难以理解的疑问,看了看一旁二叔,又看了看铁面人,故意提着嗓子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嘛?”
  二叔斑驳的眼神中似乎闪出一丝泪光,望着眼前的一切,似乎有些激动。我登时有些诧异,二叔这反应绝对不对劲,按道理说不该是这样的样子啊!!
  铁面人挥了挥手,示意我们把车上的补给品带好,然后我们顺着这盘山的山路蜿蜒下去,到那一片巨大的冰川平原上去。我实在不明白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推了推了一旁的南新,问道:“你们到底怎么回事?这他妈的是什么鬼地方,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
  南新也努力的摇摇头,表示不知道。我见他并不像是在骗我,既然他也不知道,我也懒得去问。我看了看一直跟在我后面的萱萱,故意放慢了脚步,走到她的身边,小声问道:“哎,你怎么回事,怎么一路上一句话都没有?”
  萱萱慢慢的转过了她的头,微微皱眉的看着我,突然冒出来一句话,笑道:“你是谁?”
  我登时吓得往后一缩,用手在她眼前挥了挥,疾道:“你说什么,什么叫我是谁?你他娘的,是不是又做梦了啊!!”

☆、第324章 冰川
  南新这时也凑到了我的跟前,叹了一口气,道:“哎,别提了,自从我们从东海龙宫出来之后,这小妮子就不对劲了。一开始还很清醒,只是没过多久,便说自己老是记不住事情。而直接到了后面,装疯卖傻,见人都问我是谁!!你说怪不怪?”
  我登时停住了脚步,很惊异的看了看走在我前面的萱萱,脑子里空白到了极点,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又跟了上去。南新见我反应不对,问道:“你是不是又想到了什么”。
  我努力的将所有的事情回忆起来,还有就是所有的线索显得太过零碎,我总觉得似乎有一条线索,但是又说不上来。我望着眼前的萱萱,不禁问道:“你们当时进入那个东海龙宫之后,有没有看到什么玉树之类的东西?”
  南新一拍大腿,说道:“对,对,就是那个鬼东西。我记得当时萱萱和你家淑情都被困在了玉树里面,我运气好,没能弄进去,不然我可能都要跟她一样”。
  我心中起疑,问道:“那淑情是不是也疯了?眇”
  南新摇摇头,继而又道:“这倒没有,你别说还真的很奇怪,说时迟那时快,这铁面人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冒了出来。直接把她们两个从玉树里面救了出来。后来我们费了好大力气,好不容易从东海龙王手里逃了出来,原本以为麻烦到此为止,可没想到,我们又遇到了美人鱼和三眼蚕。”
  我立马浑身一震,问道:“后来呢?”
  南新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当时我们都已经筋疲力尽,大家都只顾着逃命,那时候淑情身上还有伤。那些三眼蚕直接扑了上来,在她身上吐了几十道蚕丝,直接将她裹成了个蚕茧,然后拖入了美人鱼的石棺之中”镣。
  我脑子里灵光,豁然闪了一下,想起之前和达叔的对话,其中就有关于美人鱼,三眼蚕,浮棺的内容,下面允许我直接复制当时的原话,可以方便大家理解整个故事的线索性。
  当时的情景是,我从蜃楼回来,达叔想要和我合作,继续查找萱萱和李淑情他们的下落。其中达叔复原了一段影像记录给我,下面便是我们当时整个对话和内容,包括影像的内容。
  “可能性”?我喃喃的复述了这一句话,说道:“你倒是说说,他们复原了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子的?”叔叔,你敢不敢
  那女秘书在电脑上敲击了几下,立马出现了一个复原影像,一开始画面中只有一口石棺浮在水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棺的旁边渐渐显像出了别的东西,仔细一看,居然是三眼蚕!我他娘的,原来是这东西,但是远远还没结束,只见几十只三眼蚕拖着一只巨大的蚕茧,慢慢的游了过来。
  我心里登时一惊,这是要干什么?不等我多想,这时候那些三眼蚕便把那只巨大的蚕茧塞进了石棺里面。我这总算看明白了,我他娘的,原来如此,原来如此,难道说那些蚕茧里面的便是南新他们?我记得我们最终离开海底城是将自己封入蚕茧之中,由三眼蚕拖拽入水,然后离开的。
  看到我眼前的这场景,难道说三眼蚕最终是将我们这么一大群人全部拖入了石棺当中。我想起这些石棺,分明就是那些僰人的悬棺葬,如果这样想下去的话,那么躲入蚕茧里面的活人,岂不是要永远的封入石棺当中,然后高高的挂在峭壁上!
  一种不祥的预感在我脑海里形成,南新他么不会已经被悬挂在那峭壁上,成为黑尸的一员了吧!还未等我再往更坏的地方继续想下去,只见画面中又慢慢的显现出一个影子来,仔细一看,我他娘的,居然是这东西!
  是美人鱼!居然是是美人鱼,只见几条美人鱼抓住石棺角上的绳子,慢慢的将石棺在水里拖动,不知道想移到什么地方去。这感觉颇为有些古怪,怎么看怎么觉得哪里别扭。这些美人鱼就像是轿夫一样,更准确的说就像是圣诞老人的那几只仙鹿一般,正拉着圣诞老人满世界的去送礼物呢!只不过美人鱼拖得不是圣诞老人,而是一口石棺!
  我惊讶的望着眼前的一幕,简直有些难以置信,这种奇怪的画面,总感觉像是哪里见过一样,在哪呢?达叔见我惊奇的表情,哈哈一笑,说道:“你不觉得这画面有点送殡的意思吗?”
  我一拍大腿,对啊,这不就是我小时候看到的村子里面那些拖着棺材上山的抬棺材的人嘛,我们那里山高路险,如果把棺材抬着上山根本不可能,只能将棺材放入板车内,然后板车前面有几个抬棺材的中年人正在用力的往上拉,板车后面还有人往上推,这才有可能将一口棺材送上山去。
  我他娘的,这些美人鱼根本就是去送葬的啊!不过我又有一个疑问,这些美人鱼是想把石棺送去哪里?是之前那些黑尸所在的峭壁上上?
  这时,突然画面一动,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个黑衣人,对着美人鱼和棺材四周的三眼蚕便猛烈的开枪,吓得那些美人鱼和三眼蚕一哄而散,瞬间没了踪影。这时候,那几个黑衣人将石棺打开,把里面的三眼蚕抱起,然后远远地离开!谁都别惹我
  我脑子里不断重复着当时所描绘的那个场景,在和现在南新的话对上号,好像一切似乎又开始通了。如果说南新他们最后遭遇了三眼蚕的伏击,那么淑情极有可能就是那个被拖入浮棺中的蚕茧,然后又被不知名的黑衣人给抢走了。
  而在联想到我今天的线索,我来的时候,徐璐告诉我淑情在这里面等我,而铁面又说淑情在他的手里,那么这样的话,整件事情便极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